此条继前条之后,再论少阳阳明同病之证治,并明示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之妙用。 第二百三十条条文原文 阳明病,胁下鞕满,不大便而呕,舌上白胎者,可与小柴胡汤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,身濈然汗出而解。 一、后世医家原文解读 1. 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:“阳明病,胁下硬满而呕,是邪气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。
若热实于腑,则舌苔当黄。
今舌上白苔,知热未成实,未可攻下。
故可与小柴胡汤,和解少阳。
服汤后,上焦气机得通,则胁下硬满除;
津液得以下行,则大便自通;
胃气因而调和,则呕逆自止。
三焦通畅,营卫调和,故周身濈然汗出而病解。”
2. 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:“胁下硬满,少阳证也。不大便,似阳明。
然呕而舌上白苔,是少阳初入阳明之候,燥犹未盛,故不从下而从和。
小柴胡汤有柴胡以达少阳之郁,黄芩以清少阳之热,半夏以除呕,参、草、姜、枣以生津液。
枢机一转,则上焦通而白苔去,津液下而大便行,胃气和而呕自止,汗出而诸证愈矣。”
3. 尤怡《伤寒贯珠集》:“此亦阳明少阳合病之证。
胁下硬满而呕,少阳也。
不大便,阳明也。舌上白苔,邪未化热入里之征。
故虽不大便,不可攻里,而当和解。
小柴胡汤能通上焦之闭,使津液下布,胃气调和,则汗出而邪散。
其所以然者,少阳为枢,枢机利则内外上下皆和也。”
4. 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:“阳明病,不大便而呕,是戊土壅塞,胃气上逆。
胁下硬满,是甲木郁遏,经气不舒。
舌上白苔,是湿气内郁,肺胃不降。
此太阴湿旺,阳明胃逆,少阳经郁。
可与小柴胡汤,柴、芩清泄甲木,参、甘、枣补己土,姜、夏降逆止呕。上焦通,津液下,胃气和,则郁解汗出而愈。”
5. 刘渡舟《伤寒论讲义》:“本条再论少阳阳明同病的证治。
'胁下硬满’、'呕’是少阳主证;
'不大便’属阳明。
关键在于'舌上白苔’,说明里热未盛,燥实未成,故禁用下法。
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,运转枢机。
文后'上焦得通…’一段,是对小柴胡汤作用机理的精辟阐述,揭示了和解法能通过调畅三焦气机,达到通便、止呕、发汗的综合效果。” 二、综合解读: 1. 六经辨证思维 此条与229条同为“少阳阳明并病”,但本条症状更为具体,且明确指出了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。 “阳明病,胁下鞕满,不大便而呕”:此一组症状勾勒出病跨少阳、阳明的格局。
“胁下硬满”是少阳经气郁结甚重之象(较“满”更甚);
“呕”为少阳主证之一;
“不大便”则属阳明。
若单看此三证,极易误判为阳明腑实兼少阳证而用大柴胡汤。
“舌上白胎者”:此为本条辨证之核心眼目,是禁用下法的关键指征。
舌苔白,说明里热未炽,腑实未成,病邪重心仍在少阳半表半里,未完全化燥入里成实。
此一症,排除了大柴胡汤证,确立了小柴胡汤证。
“可与小柴胡汤”: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,影响胃腑通降。故治从少阳,和解枢机。
“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,身濈然汗出而解”:
此段是仲景对小柴胡汤作用机理最精妙的阐述。
上焦得通:少阳枢机运转,胸胁气滞得舒,故胁下硬满、呕逆可除。
津液得下:三焦水道通畅,津液得以正常输布下达,肠道得润,故不大便自通。
此即“和法”以通便之理,绝非攻下。
胃气因和:中焦气机恢复升降,呕逆自止。
身濈然汗出而解:三焦通畅,营卫调和,正气抗邪外出,故能作汗而病解。 2. 圆运动一气周流(黄元御理论) 此证是中土湿郁,少阳甲木郁陷,阳明戊土不降,三焦水道壅滞之局。 核心病机:太阴湿土(脾)不升,导致少阳甲木郁陷,进而阻塞三焦,致使阳明戊土(胃)失于和降。
胁下硬满:甲木郁陷于少阳经,经气结聚不舒,故硬满。
不大便:非阳明燥结,乃三焦壅滞,津液不得下输肠道,肠道失润所致。
根源在于“津液得下”之路被阻。
呕:胃土之气因木郁而逆冲。
舌上白胎:此乃中土湿气上蒸之象,是判断病性属“湿郁”而非“燥结”的关键。
治疗与转归:小柴胡汤是运转中轴,舒达木郁,通利三焦之核心方。
柴胡:升达郁陷之甲木,疏通上焦。
黄芩:清泻甲木之郁火。
半夏、生姜:降胃逆,和胃止呕。
人参、甘草、大枣:补益中气,助太阴之升,以化湿邪。
服后,木郁得舒,则“上焦得通”;
三焦水道复畅,则“津液得下”而大便自通;
胃气得降,则“胃气因和”而呕止;
周身气机调畅,营卫和谐,则“身濈然汗出而解”。
整个圆运动得以全面恢复。 3. 对此条会尤为赞赏其“不治之治”的至高境界,并通过“舌上白胎”深刻反思“顾护中阳”的重要性。 对“舌上白胎”的深度阐释:此“白胎”不仅提示无实热,更深层的含义是“中焦虚寒,湿浊不化”。
此证之“不大便”,很可能包含寒秘或湿秘的因素,绝非承气汤证。
若误用苦寒攻下,必致中阳衰败,湿浊下陷,转为太阴下利或厥阴寒厥。
小柴胡汤的运用心法:
1. 扶正为本:强调方中人参(或重用党参)的重要性,视其为振奋中阳、斡旋气机的动力之源。
对于“舌上白胎”明显者,可能会稍佐干姜或苍术,以加强温中化湿之力。
2. 通便之妙:小柴胡汤通过“津液得下”来通便,是调动人体自身功能的“气化”过程,远比用大黄、芒硝等“劫夺”之法更为高明,尤其适合体虚、年老或病后津液不布之便秘。
临证拓展:将此条机理广泛应用于功能性便秘、胆汁返流、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病,凡见少阳证具而舌苔不黄燥者,皆可以小柴胡汤加减,取其“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”之效。 4. 中医底层逻辑 阴阳:此证为寒热错杂,偏于气郁湿阻。少阳郁热为阳,太阴湿盛为阴。
气血津液:病机核心是“气郁”(少阳枢机不利)导致“津停”(三焦水道壅滞,津液不布)。
脏腑经络:病位涉及少阳胆与三焦(经)、太阴脾(脏)、阳明胃(腑)。
足少阳胆经“循胁里”,其病则胁下硬满。 三、方剂解读(主方:小柴胡汤) (鉴于前条已详述,此处着重结合本条“舌上白胎”与作用机理深化解读) 组成:柴胡、黄芩、人参、半夏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
方证运用要点(于本条语境下):
1. 核心证候:胁下硬满、呕、不大便。
2. 关键鉴别:舌上白苔(里热未盛,腑实未成)。
此为运用小柴胡汤而非大柴胡汤或承气汤的铁证。
3. 病机:少阳枢机不利,影响三焦水道与胃肠通降。
4. 治则:和法。通过调畅气机来通便、止呕、解热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体会(结合“舌上白胎”):
半夏、生姜:此药对对于“呕”和“白胎”至关重要。
半夏辛温,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;
生姜辛散,温胃散水。
二者合用,针对中焦湿浊、胃气上逆之病机,是化白苔、止呕逆的主力。
人参、大枣、甘草:针对“舌上白胎”所提示的中虚湿郁之本,补益中气,健运脾土,以绝湿浊之源。 四、总结与体会 第230条是《伤寒论》辨证论治与治疗机理阐述的巅峰之作。
它不仅通过“舌上白胎”这一关键指征,清晰地划清了小柴胡汤证与承气汤证、大柴胡汤证的界限,更以“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,身濈然汗出而解”二十一字,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、运转枢机、调和三焦的宏大作用机理揭示无遗。 此条启示后人: 1. 舌诊之要:舌象是辨别寒热虚实、决定治疗方向的重要依据。
2. 和法之妙:和解法并非简单的折中,而是通过调畅全身气机,达到多系统、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效果。
3. 整体观念: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,局部(如大便不通)的症状,其根源可能在于远隔部位(如上焦、少阳)的功能失调。 临床凡见便秘、呕逆、胁满,切不可见闭即攻,务必察舌按脉,若见少阳证而舌苔白者,小柴胡汤便是的对之方。
此条所示之法,实为中医“以和为贵”、“以通为用”思想的集中体现,历久弥新。 此条阐发和法之玄机,示人以通天手眼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正规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